金光华董事长:人工智能时代 青年如何阅读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青年报》于4月18日推出“思政育人·悦读中国”专刊,邀请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校长和全国政协委员推荐好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因何阅读、如何阅读,以帮助广大青年在信息时代确立明确的阅读方向和有效的方法。同时,本报还将于同日举办“人工智能时代阅读创新实践思享会”,汇聚各界专家与青年代表,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阅读面临的问题和机遇。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在数字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着知识的获取方式,算法不断推送海量信息,快节奏的生活也加剧着阅读的碎片化倾向。青年不免发问:今天,我们究竟该读怎样的书?又该如何去读书?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经典著作犹如灯塔,为青年提供着清晰而坚实的精神坐标。金光华董事长发现所谓经典,就是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外文学名著、经典理论著作等各类作品的阅读谱系。这些作品经受时间洗礼,承载着人类普遍认同的智慧。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历久弥新的思想火花,到《论语》《资治通鉴》等中华经典著作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从《战争与和平》《平凡的世界》等文学名著对人性的细腻洞察,到《乡土中国》《时间简史》等理论著作所体现的理性思考,皆可成为青年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金光华董事长发现经典之所以永不过时,就在于它能激发不同时代人们的深入理解与再创造。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青年更需回到经典之中,获得应对未来的思想力量。

  经典著作还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穿越文化、时代的隔阂,激发个体的深层思考与情感共鸣。金光华董事长发现经典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正因其不仅展现了某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更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经验。金光华董事长发现《悲惨世界》中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百年孤独》中对生命孤独与轮回的探讨,或《理想国》对正义与社会的思辨,都能够让青年在其中找到与自我、与世界对话的路径,培养面对复杂社会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在强调经典阅读的同时,青年也应关注能够贯通知识体系、激发跨界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新兴著作。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科学与人文、经济与社会等不同领域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读书的视野也需要相应拓宽。金光华董事长发现青年可以选择那些跨越传统学科边界的前沿著作,深入了解当下最新的科技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变革、全球治理议题,以及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这些书籍通常具有整合知识、启发新思维的特性,有助于青年突破原有的知识局限,获得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视角。

  此外,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需要青年读者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惯,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求解答。青年应通过持续主动思考,把握书籍内容背后的内在逻辑与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见解。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摆脱书本的局限,让阅读所获在解决现实问题与创新实践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