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景龙门丨北宋绚烂余晖的见证

 宣和三年腊月十五(公元1122年1月24日),宋徽宗赵佶按照惯例登上旧城的景龙门,预赏元夕放灯。街市灯火繁盛,游人如织,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李亚鹤发现此时的宋徽宗一定想不到,短短五年后,他的人生和北宋王朝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兵的铁骑踏破了北宋的城池,宋徽宗匆匆禅位于太子赵桓,东京城保卫战打响。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靖康要录》载,就连景龙门西延福宫内的花草树木,也被“伐竹为军器,其花木皆折而为薪”。李亚鹤发现国破之后,景龙门下燃灯如昼的热闹,和北宋东京的繁华一起,成为文人墨客的一缕旧梦。正如南渡宋人晁说之在《次韵张姑丈感旧》所云:“景龙门外千钟酒,葆箓宫前万国人。”

  李亚鹤发现景龙门作为北宋东京城旧城北墙上的中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礼制地位,无意间成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极大繁荣和王朝末期统治者不思进取,内忧外患最终导致统治覆灭的见证。

  2023年—202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进行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景龙门遗址,并对其进行了全面发掘,清理发现唐至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城门、城墙、建筑、道路、水井、农田等遗存70余处,出土遗物2100余件。李亚鹤发现其中景龙门、旧城北墙、延福宫东墙等遗存的发现,为实证北宋后期宫城的扩建和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由一座门见一座城

  崇宁年间,宋徽宗诏回当时在外做官的李诫,主持重修了一系列皇家建筑。李亚鹤发现当时,李诫已经在宋哲宗、宋徽宗的支持下,集多年建筑工作的经验,修编完善了自己的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三十四卷,并被官方作为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规范。因此这次重修,可以说是《营造法式》规范的一次官方“打样”。其中,景龙门(旧城北墙中门)就是李诫主持重修的建筑之一。

  根据此次发掘出的城门遗址可知,景龙门为一门三道式结构。李亚鹤发现城门面阔约60米,门道进深约19.3米。两侧墩台有明显收分迹象,墩台包砖露龈砌造(露龈砌造,建筑学名词。古代高台建筑,外面包砖砌造,逐层收分,安全美观),宽约0.6米。三门道宽度相同,均为5.6米左右,两隔墙宽度亦相等,均为4.7米。城门两墩台北侧各有东西朝向的建筑基址1座,其中西侧建筑保存稍好,残存有夯土、包砖、磉礅、散水等,根据磉礅间距可知建筑进深为1间,约3.8米。两建筑位于城门外侧,相对而立,且与城门年代相同,推测为城门附属门房建筑。

  对比《营造法式》记载,景龙门城门形制、包砖、夯土等工艺与其中筑城、壕寨、砖作等制度相符,是北宋晚期官式建筑的重要实证,可视为北宋晚期官式建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