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践初心 躬行悟垦魂

为深入学习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兵团精神时代价值,2025年7月13日,石河子大学党委保卫处赴第八师石河子市军垦第一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在此开展“重走军垦路 躬耕悟初心”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感受七十余年前军垦战士“用脚步丈量荒原,用双手开垦沃土”的艰辛,让兵团精神在青春实践中落地生根。

军垦第一连作为兵团屯垦戍边历史的“活化石”,保留着新中国成立初期军垦战士开垦荒地时使用的原始农具与劳作场景。1950年,首批军垦战士扎根于此,面对“遍地是戈壁,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仅靠人力拉犁、手工耕作,在荒滩上开出了兵团历史上“第一块试验田”,为后续大规模屯垦奠定了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马丽雅睿供图)

聆听垦荒故事,筑牢精神根基    实践活动伊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走进广播室和展览室。馆内展陈的泛黄电报、磨损的军装、锈迹斑斑的水壶,搭配讲解员深情讲述的“八千湘女上天山”“坎土曼开荒”等故事,让大家仿佛穿越到七十余年前的垦荒现场。“当时没有多余的材料来生产农具,战士们将废旧的武器零件融化后铸成坎土曼,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天,趴在雪地里开垦土地,手上的冻疮破了又好、好了又破,却没人喊过一句苦。”当听到军垦战士用3年时间在荒原上种出第一亩小麦时,团队成员马丽雅睿感慨道:“兵团精神里的‘艰苦奋斗’四个字真正有了重量,这是用血汗写就的精神史诗。”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讲解 马丽雅睿供图 )

随后,团队成员们参观了军垦战士当年居住的地窝子。这种半地下式的建筑,仅有一米多高,阴暗潮湿的空间里,一张土炕、一盏油灯、一个简易灶台便是全部家当。“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战士们却在这里住了十几年。”实践团成员张嘉欣走进地窝子,触摸着粗糙的土墙感慨道:“现在我们住的宿舍有空调、有暖气,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把先辈的吃苦精神传承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广播室 马丽雅睿供图)

躬身拉犁劳作,体悟垦荒艰辛

“同学们,现在我们要体验的‘拉犁’,正是当年军垦战士开垦荒地的主要方式。每一面拉绳子的人要平衡分布,拉绳时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基地劳动体验区,工作人员协助团队成员拉开了拉犁活动的序幕。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拉犁 马丽雅睿供图)

当成员们握住粗糙的犁把、将麻绳扛上肩头时,才发现这项“看似简单”的劳动远比想象中艰难。起初,面对板结的土地,木犁像被钉在地上一样纹丝不动。“一二!加油!一二!使劲!”实践团成员们齐声喊着号子,弓着身子、蹬紧双脚,肩膀被麻绳勒出红印,汗水顺着脸颊滴进泥土,犁铧才终于缓缓破开土地,在田垄上划出一道深浅不一的痕迹。完成一个来回后,成员们的手掌被麻绳磨得发红,但没人抱怨。“我们只拉了一小段路就累得喘不过气,而军垦战士们每天要这样劳作十几个小时,一拉就是十几年。”实践团队长刘嘉钰说,“这种‘肯苦吃’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补足的‘精神之钙’。”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拉犁 张嘉欣供图)

传承兵团精神,书写青春答卷

除拉犁体验外,师生们还参与了磨豆腐、打铁等传统军垦劳作。在磨豆腐区,大家轮流推动沉重的石磨,将黄豆磨成细腻的豆浆,感受“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在打铁区,跟着老师傅抡大锤、扶铁块,“叮当作响”间,体会先辈靠手工打铁支援垦荒的不易。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磨豆腐  张嘉欣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打铁  张嘉欣供图)

“这次‘三下乡’活动,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实践团带队老师张老师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红色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传承兵团精神。实践团成员们也纷纷表示,未来将以军垦先辈为榜样,在学习科研中勇挑重担,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把青春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文/刘嘉钰、张振军

图/马丽雅睿、张嘉欣